
籃球資訊11月28日宣 今日NBA中國官方撰文談到了楊瀚森的發展問題,以下是全部內容。
自發展聯盟征戰歸來之后,楊瀚森得到了更多的上場機會。過去十天里,楊瀚森在6場比賽中5場登場,其中3場是在上半場常規時間登場——
對太陽,出戰13分鐘,兩分5中4,三分2中0,9分5板3助1帽3失誤;
對公牛,出戰8分鐘,兩分3中1,三分1中0,2分2板1助1失誤;
對雷霆,出戰18分鐘,兩分5中2,三分6中1,8分4板3助1帽0失誤。
比起賽季初5場合計9投2中0助攻3失誤,顯然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。
當然,客觀來說,與對手的首發陣容或較強的替補陣容對抗時,楊瀚森作為剛打了10場球的年輕人自然還是場上的弱點,但在與水平一般的替補陣容對抗時,楊瀚森已經能有所貢獻。
尤其在羅威不能打的時候,楊瀚森已經可以算是“尚可一用”的選擇。

對抗和體能是老生常談了。不過仍有值得說明的是:很多令人扼腕嘆息的賽場表現都是由于對抗和體能造成的。比如籃下放不進,比如快攻接球沒接住錯失良機導致被帽,這種近似“黃油手”的現象都主要由于對抗和體能不足。
早在夏聯的時候,楊瀚森就曾對記者表示,在高強度的訓練和比賽里會失去對手指的控制力,感覺自己的手“像個叉子似的”。
就是力量耗盡了。球拿不穩、運不利索、投不中,都是手指控制力不足的表現,力量更加耗盡的話就會“感覺不到自己的雙腿”。這對于新秀來說非常正常。即使詹姆斯也在新秀賽季后半段說“感覺不到自己的雙腿”。
楊瀚森自己對此心態很好,還和翻譯開玩笑,舉著手對他說:“看,海神三叉戟!”
當楊瀚森打得更好、獲得更多有意義的上場時間,我們就總不免希望他能得到更多機會、更多戰術傾斜。有些人就不免發問:為什么斯普利特不給楊瀚森布置更多主攻?為什么不畫更多低位戰術?斯普利特在鄧肯身邊看那么多年都沒學會么?
怎么可能,當然事出有因:
第一,以十年的周期長度來看,低位戰術在聯盟里是普遍趨于減少的。低位本身會面臨協防路徑短、傳球角度小、前置戰術成本高等一系列問題,擋拆和突分的得分效率又連年攀升,打低位不劃算,也不符合開拓者的戰術理念。
第二,楊瀚森還駕馭不了低位主攻。一方面,這項技術本身就必須經歷長年磨練,即使恩比德“看錄像學大夢”可稱幾十年一遇的腳步天才,其低位進攻也是多年之后才漸漸成型;另一方面,放眼全聯盟,能穩定在低位打出影響力的球員恐怕都屈指可數——字面意義上的一只手數得過來。
第三—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——任何戰術都不該強求,而是順應比賽的自然節奏。籃球中有個常用語叫“don't force anything”即指此意:不要死犟硬打,對方明顯對此嚴防死守時就換個招數,看防守給什么拿什么。
我們舉例來看——
Gif——楊瀚森低位處理1
斯普利特自然是會畫低位戰術的,但當你擺明了要打低位,對方自然就會采取的策略來阻止,會推擠、會在中路布置協防逼你走底線、會在逼你走底線之后重點去捅你的球。
這既是楊瀚森自己沒打好,也是明牌硬打的大概率結果。明牌硬打在任何時代對任何球員來說都不是什么好的選擇,即使巔峰喬丹都需要三角進攻來平衡威脅。
那么更加自然的低位進攻是怎樣的呢?
比如下面這個回合:Gif-楊瀚森低位自然地單打
楊瀚森首先是在給隊友做掩護,沒人知道開拓者要打什么,楊瀚森在這個位置活動時哈滕也不會對他施壓,因為他要注意盯防的地方很多,哪怕當楊瀚森拿到球了,哈滕的注意力也不在楊瀚森身上,而是在看開拓者的其他人是不是要空切,甚至還主動后退一步防空切、防隊友撞掩護,這樣楊瀚森再打低位的話環境就好了很多。
這低位進攻是設計的么?不是,只是比賽自然發生的,楊瀚森即興掩護、隊友沒有空切,他就自然地得到了低位進攻的機會。
又比如下面這個回合(有加速):
Gif-楊瀚森小打大
這個“低位進攻”甚至是在三分線外發起的。楊瀚森和隊友做手遞手配合,觀察防守的反應,他可以順下、外彈、保持運球、轉身突破,選擇很多,取決于對手怎么防。這里楊瀚森選擇轉身卡住對手,非常聰明。
這就是更加流暢、自然、多變的進攻方式。
所以,斯普利特其實已經在戰術方面對楊瀚森給了很大的傾斜。從防守端的增加聯防,到進攻端的特意布置低位戰術,還有會在勝負已分的時候叫暫停特意給楊瀚森布置空接扣籃的戰術:
GIF-楊瀚森自然順下扣籃
楊瀚森所需要的也不是所謂針對性的戰術支持,而是他逐漸學習和適應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,做更多的掩護、更正確的閱讀處理、更多變的進攻選擇,戰術機會就會在進攻體系中自然而然地出現。

“Don't force anything”,在更宏觀的尺度上也是這樣:楊瀚森的成長和發展也有其自然的節奏。
他的對抗和體能不會在一年之內就有本質上的改變,他的閱讀和處理也不會在三年之內就達到約基奇的水準,這條道路會很漫長,也會出現曲折,開拓者很清楚這一點。
進步會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。就像從開賽到現在,他已經稍微變好了一些。